聊聊和3D打印的故事,从单纯感觉酷到现在成为实用性工具。

Prusa i3

我的第一台3D打印机是在大学的时候自己攒的,是个失败品。翻了翻照片竟然没有拍照。当时3D打印已经火了挺久了,不过市面上成品打印机价格还是挺高,民用型号也要5000上下吧,直到在YouTube上看到自制prusa i3的视频,算了算成本也不到1000块,于是采购零件开始组装。

第一次执行这么一个对我来说难度不小的系统工程,机械组装、控制板刷固件调参数、切片软件、控制软件,对于当时的我来说,就是一个很酷的玩具,能打些网上的模型就行,要是能自己学着建模就更好了,没想到之后会面临的困难。

光杆丝杆、步进电机、同步带、热床、热端、控制板啥的都可以直接采购现成零件,框架连接件和挤出机网上有模型文件,找淘宝代打了一套。收到一看估计为了打印速度,是拿1.0喷头打的abs件,精度堪忧。prusa i3的龙门架和热床支架网上也有cad图纸,但是只有200热床尺寸的图纸,摸索着改成了300热床的,拿着图纸找淘宝亚克力工厂加工了出来。然而没有考虑到底座光杆的宽度,后期手动改的孔位。

总装的时候感觉还有模有样的。说结果吧,翻车了。几个轴的电机都运行正常,挤出机出了问题,或许是挤出机齿轮精度的问题,也许是堵头了,也或许是E轴步进参数问题,总之打印的时候挤出的量有问题。对于当时知识储备的我,吃灰后经过两次尝试无果,便放弃了。

Ender3-V2

再一次想要3D打印机的时候已经是工作之后了,这会是正经想制造一些用得上的零件,有了上次的经验,这次就只想着买个到手就能用省心点的成品机型了。好在国产厂商把价格打了下来,选了比较大众的ender3-v2。与此同时,开始学着用fusion360画图,画了些简单的盒子,后来组4节点的k8s集群做了结构连接件。

升级改造

用了一年多,除了有固定高度的层纹以外,这台机器没出过什么毛病,至于升级它的动机,来源于最近fork霜秋凛然的服务器电源转接板的时候。打印总是断料,观察发现可能是2年过去供料的铁氟龙管老化,阻力变大,挤出机推不动,齿轮摩擦耗材磨断。于是买了替换的铁氟龙管,顺便升级了一下bmg挤出机。确实比原有的挤出机构可靠,价格也不贵。

自己画了个分电板,画了个盒子

而改造近程基础则是因为挤出机的原装位固定bmg挤出机的话,挤出机齿轮会和Z轴丝杆接触,其实可以给固定挤出机的钣金件扩孔就能避开,还是想尝试一下近程挤出。但是进程挤出会导致E轴步进电机的重量加到X轴上,导致本就有缺陷的X轴右侧下沉更严重,于是又改了双Z轴。没有看到同步带驱动的双Z轴成品套件,还是用了普通的组件。步进电机不通电的时候,双Z轴平衡也是个问题,还不如单电机同步带方案。不过倒是没有发生一分二电机线供电不足的情况。

近程挤出由于用的是原来的步进电机,整体装到X轴上显得有点笨重了,惯性更大,高速打印的效果并没有预期的好,毕竟远程挤出也能跑个110mm/s。而且ender3的X轴滑轮对型材抱得也不是很紧,不是很稳定,之后可能考虑改回远程挤出。